“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这句质朴真挚的深情诉说穿越历史时空却依旧清晰今天是邓小平诞辰120周年作为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永远留在国人的记忆中从旗帜鲜明地支持农民“包产到户”再到为农村的长远发展勾画出“两个飞跃”蓝图他的思想与实践始终与“三农”紧紧相连敬爱的舵手与船长如果说中华民族的小康是一艘航船那农村与农民就是决定这艘航船动力与速度的发动机而邓小平,则是舵手和船长1978年11月24日那个冬夜在安徽凤阳小岗村一间茅草屋里一场压低声音进行的“秘密行动” 会成为中国改革史上的一声惊雷十八个渴望温饱的农民决定分田到户、包产到户他们摁下鲜红的手印起誓“坐牢杀头也甘心”这一石破天惊的举动被后人称为“大包干”正当是非胶着的关键节点邓小平一锤定音支持小岗农民“有的同志担心这样搞会不会影响集体经济我看这种担心是不必要的”在他的推动下这场发源于小岗村的星星之火终于成为燎原之势1983年,邓小平参观杭州的一个农贸市场。1982年第一个中央“一号文件”为包产到户和包干到户正名1983年第二个中央“一号文件”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作为农村改革的一项战略决策正式确立多年以后邓小平在回忆这场改革时说中国的改革是从农村开始的这个发明权是农民的可亿万农民却认为没有邓小平,就没有农民的温饱这既是领袖对人民的谦虚也是人民对领袖的爱戴从“吃饱饭”到“有钱赚”如果说“吃饱饭”还只是改革初期的夙愿那么“有钱花”则是人们吃饱肚子以后最为热切的盼望和追求邓小平一贯高度重视“三农”问题怎样实现这一目标?未来农村向何处发展?靠什么来推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把农民从人民公社体制中解放出来温饱了农民乡镇企业的发展和“民工潮”则是把农民从土地上解放出来富裕了农民发展新型乡镇企业走亦农亦工、农工商一体化的道路成为了农村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邓小平再一次发现了农民的首创总结了农民的经验并以政治家的胆识和思想家的智慧让这颗农村工业化的种子在全国遍地生长使得商品经济的大潮在广袤的大地上迅猛涌动亿万农民在温饱之后开始一步步尝试把小康的梦想兑成现实1980年夏,邓小平视察四川农村。1987年,乡镇企业二三产业产值合计增加到4854亿元首次超过了农业总产值成为中国农村经济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2007年,乡镇工业增加值占到全国工业增加值的46.5%从业人员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29.13%实缴国家税金占全国税收总额的20%从土地上解放出来的农民开始大量进入城市而到2023年底,全国农民工总量已突破2.97亿人这是邓小平以改革者的巨大勇气和魄力在城乡壁垒上打开了一个巨大的缺口并开启了城乡一体化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改革,是最好的纪念农村与农民问题始终是邓小平挂念的大问题“中国经济能不能发展首先要看农村能不能发展农民生活是不是好起来”1990年,邓小平为农村的长远发展勾画出“两个飞跃”的蓝图他指出“中国社会主义农业的改革与发展从长远的观点看,要有两个飞跃第一个飞跃是废除人民公社实行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这是一个很大的前进要长期坚持不变第二个飞跃是适应科学种田和生产社会化的需要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发展集体经济这又是一个很大的前进当然这是很长的过程”“两个飞跃”的思想为农村改革与发展确定了总体趋向其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也被后来的实践所证明中国的问题实质是农民问题中国发展的钥匙在农村在农民1992年,邓小平在视察南方途中发表谈话。深入学习和研究邓小平关于农村改革问题的重要思想对于我们把握党和国家工作大局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确保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乃至整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有着重大的指导意义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在历史传承的关口我们必须肩负起我们这代人的职责在乡村振兴的征程中开创新的伟大变革1992年,邓小平在深圳仙湖植物园参观。敢向时代潮头立沧海一粟也永恒坚定而执着的信仰力量留给我们无尽的感慨与崇敬如今中华大地上正在上演新的春天的故事在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上习近平总书记作出“必须自觉把改革摆在更加突出位置”的庄严宣告从“全面深化改革”到“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农村改革不仅关乎亿万农民福祉更决定中国式现代化的底色和成色新的起点我们怀念伟人也是在重温改革精神和对待“三农”问题的态度山高路远步履坚定激流险滩中我们奋楫向前改革未有穷期,奋斗正当其时!来源:农民日报、共青团中央、解放军报、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网、新华社文案整理:倪杨金子 刘婉茹设计:陈睿监制:王岩 高雅 编辑:刘婉茹 倪杨金子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